(资料图片)
如果说骏马奖、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这些国家级奖项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标杆,那么层出不穷的人才涌现则是继往开来的强力驱动。宏观上看,摘金拿银是文学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成果彰显;微观而言,获得奖项是作家创作能力得到肯定的具体表现。
近年来,我省文学创作呈现出蓬勃奋发的态势,许多作家以饱满的情感和深刻的笔触,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奉出一部部佳作,中国故事的贵州表达不管在主题上还是内容方面更富特色,鲜明的地域风味折射出文学力量的魅力和影响。
文学事业既需要激情更需要慧眼。发现更多人才,培养更多人才,是我省文学事业迈向新台阶的赓续之举。近年推出的贵州省中青年作家高研班、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改稿班、“山花写作训练营”,成为加强本土作家培养的三大重要文学培训项目,为文学青年和青年作家提供了成长的契机,在“新老”续接上实现无缝递进。《山花》杂志社在福泉、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在六盘水建立创作基地等举措,激励更多基层文学青年和青年作家投入更大热情进行文学创作。自2016年起组织开展“贵州作家进行时”系列征文评论活动,通过组织作家、评论家评读新人新作,发掘和储备了一批文学人才。一个个举措,都是为了推出更多新人,培养更多好手。
文学事业既需要自信更需要踏实。贵州的多彩文化为广大文学青年和青年作家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自信和丰富的创作养分,许多文学作品因为富含本土因子而广受关注和好评。如欧阳黔森的《雄关漫道》《奢香夫人》、肖江虹的《傩面》《悬棺》、肖勤的《隐秘的船》《暖》、王华的《桥溪庄》《花河》、冉正万的《银鱼来》、尹文武的《巴诺王》《飞翔的鲁亚》等,无一不烙上贵州的印痕。尤其是此次推荐参评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莫道君行早》《凤凰于飞》《大娄山》《纸房》《五姐妹》几部作品,都体现了立足于贵州这片土地如何进行文学叙事的价值取向。更多作家在承前启后上展劲发力,他们深入生活、踏实创作,为故土而吟,为人民而歌。
雨露充沛方可花繁叶茂,人才涌动才能青出于蓝。我省文学事业的发展繁荣,是时代所赐,更是作家才情绽放使然。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
视觉/实习生 明雪
编辑/陈江南
二审/赵相康
三审/黄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