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网站6月14日刊登马克·巴伦西亚的文章,题为《要了解四方安全对话的真正抱负,请忽略其空洞的言辞,看看其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行动》。全文摘编如下:
四方安全对话是由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和美国组成的一个松散但发展迅速的安全机制。随着其寻求通过“四方安全对话+”倡议来扩张,现在是分析其意图和方向的好时机。
(资料图片)
用它们的话说,四方安全对话旨在维护“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这是主要由美国和西方建立并主导的国际体系的行为准则,并优先令它们受益。四方安全对话成员国认为,它们正日益受到不断崛起的中国的威胁,而这必须加以遏制。它们希望通过协调它们的战略来约束、遏制以及在必要时对抗中国。
四方安全对话的议程包括安全问题,比如“维护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的和平与稳定”,以及“遵守国际法,特别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所反映的国际规则”。
四方安全对话成员国之前举行过军事演习,其“印太海域意识伙伴关系”很可能为针对中国的行动提供基础,但它也巧妙地将此与包括气候变化、灾难风险、大流行、基础设施、网络和海上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方面的合作议程结合起来。
参加四方安全对话的领导人称,他们“寻求一个没有国家主导,也没有国家被主导的地区——一个所有国家都不受胁迫的地区”。但恰恰是美国在军事上和经济上胁迫世界各国,包括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
就连四方安全对话声称由印度洋-太平洋国家组成这一点也值得怀疑。
澳大利亚是唯一真正的印度洋-太平洋国家,因为它与两大洋都相接。美国毗邻太平洋,但是什么让它成为一个“印度洋”国家呢?
如果是它在迪戈加西亚岛的军事基地,那就太牵强了。一些非洲国家毗邻印度洋,但这并不能令它们成为“太平洋”国家。印度不是一个“太平洋”国家,日本也不是一个“印度洋”国家。根据这一定义,在该地区拥有安全利益,许多国家都可以声称自己是“印度洋-太平洋”国家——一些国家似乎倾向于这样做,比如英国、德国和法国。
美国创造了这个模糊的印度洋-太平洋概念,并将该地区最边缘的一些国家拼凑在一起,作为其包围中国的战略。这似乎是基于概念上的帝国主义。事实上,对美国来说,关键在于它在该地区拥有安全利益和军事基地,并在那里部署军队。
四方安全对话领导人一再重申他们“支持东盟的中心地位”,但四方安全对话将成为地区安全管理的核心。
事实上,美国及其盟友可能希望利用东盟或其部分成员国作为对抗中国的堡垒和缓冲,但并未能获得它们所希望的合作程度。因此,它们之间形成了四方安全对话和澳英美联盟机制。在这一过程中,东盟在地区安全事务中的中心地位被削弱了。
四方安全对话领导人还强调了遵守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重要性。但美国尚未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且美国以及澳大利亚、印度和日本的一些做法和主张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
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不应该仅仅依赖四方安全对话的浮夸言辞,而应该通过其行动来判断其意图。对于敏锐的分析师和决策者来说,现实胜过谎言。